北京:大运河北源重现“龙泉漱玉”-环球新动态

2023-04-07 08:14:09     来源 : 北京日报

经过改善修复后,龙山脚下九龙池边,白浮泉“龙泉漱玉”盛景重现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1981年,白浮泉遗址残破不堪,水源已枯竭。(展览照片)摄/本报记者 邓伟

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曾评价:“与历史上的北京城息息相关者,首推白浮泉。”4月8日,昌平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将正式对外开放。园内都龙王庙、龙泉禅寺、九龙池及碑亭完成了文物修缮,并增加了长流惠泽、山水清音景点以及运河源、引水台、聆泉处、读泉圃四处节点。大运河北源头“龙泉漱玉”的历史盛景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。

从北京城区出发,一路沿着京密引水渠北上抵达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南端,就到了龙山之麓的白浮泉。进入公园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,正面刻有“龙泉漱玉”四字,穿过牌楼进入景区,就正式开启了白浮泉文化之旅。

时光回到元代初建、迁都北京时,郭守敬曾踏遍京郊寻找水源,最终将白浮泉水定为运河水源,引水向西南流入瓮山泊后,再向南汇入积水潭,穿过城区入通惠河抵达通州。这一创举解决了当时城内出现的粮食和饮水短缺的问题,从南方运来的漕粮、货品可以不走陆路直抵京城。

九龙池旁的龙头内以管道引流重现淌水景观。

展厅内的运河水源示意图标明了白浮泉、大运河和北京城的位置关系,展示了白浮泉在大运河历史中的重要意义。

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还推出了相关文创产品,传播运河文化。

位于龙泉禅寺的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展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回顾。前殿序厅内,一幅绘制于清中期的《京杭道里图》(此为复制品,原件收藏于浙江博物馆)对大运河全线进行了全景展示。正殿及南北偏殿进一步分3个部分对郭守敬引水济漕的过程进行了详细解读,并配以互动问答、全息投影等方式进行立体展示,完整讲述了“运河源头”的精彩故事。

顺着龙泉禅寺一侧的山间小径登上龙山之巅,见到两扇朱漆的山门就来到了不同于普通龙王庙的都龙王庙。“郭守敬解决了元大都漕运水源问题后,元朝中期又在白浮泉所在的龙山山顶修建了都龙王庙,号称‘都管天下龙王之庙’。”昌平区大运河白浮泉遗址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叶建伟介绍,“这里不仅有东西两个配殿,还有钟楼和鼓楼,作为一座龙王庙拥有这样的规制,在京北地区十分罕见。”

作为元代大运河北端水源地的历史遗存,都龙王庙拥有极高的历史价值。推开正殿大门,东西山墙上保留了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绘制的讲述久旱求水故事的“找水记”壁画。昌平区文物专家邢军介绍,“普通龙王庙内所绘壁画一般为龙王翻云布雨的场景,绘制民间找水故事的壁画相比就显得非常特别。”

龙山顶的都龙王庙是古人供奉龙王祈求风调雨顺的历史遗存。

龙泉禅寺展厅内展示了郭守敬引水历史和大运河渊源。

都龙王庙后展示了白浮泉遗址发掘出的石质建筑构件。

循着山径继续前行,绕行龙山北侧下山,就到了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的标志性景点九龙池。九龙池作为白浮泉出水口于明清时期修建,曾是重要的民间活动场所。明隆庆年间,白浮泉的“龙泉喷玉”美景被列入“燕平八景”之一。清康熙年间,“龙泉喷玉”更名为“龙泉漱玉”。

九龙池四周绿树环绕。池边,9座龙头将清泉源源不断注入池内,上方的仿古碑亭牌匾上写着“白浮之泉”四个大字。亭中立有石碑,正面刻着“白浮泉遗址”,背面书写了由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撰文、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书写的《白浮泉遗址整修记》。碑文讲述了白浮泉遗址与元大都及通惠河的关系,现已成为重要的历史记载。

随着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的建设,九龙池池壁内管道进行了更换,白浮泉现已恢复了汩汩流淌,重现当年“龙泉漱玉”的盛景。

标签:

推荐文章

X 关闭

最新资讯

X 关闭